以下文章來源于陳辭令 ,作者陳后圣
在知乎、社群經常會看到以下類似的問題:
總感覺自己思路很混亂,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提升?
感覺自己做事情沒條理,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?
這些問題的背后,反應的是我們思維能力的缺乏。
但一談到思維,很多人就覺得抽象、無頭緒,不知從何做起。
其實,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誤解,思維能力就像開車、游泳這些行為技能一樣,完全可以通過練習學會。
與這些行為技能不同的是,思維只會在我們的大腦里發(fā)生,我們訓練的對象,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。
今天,我們就來聊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:結構化思維,我也將它稱之為職場人必備的黃金思考方法。
知識與思維的關系
在說結構化思維之前,花點篇幅澄清下知識和思維的關系,因為我發(fā)現(xiàn)很多人經常將這兩者混淆。
有本書叫做《超越智商: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》,在這本書中,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,叫做“理性障礙”。
理性障礙是指個體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況下,無法理性地思考與行動。該定義包括個體在信念形成、判斷信念一致性,以及根據(jù)目標采取行動等方面遇到困難。 《超越智商: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》
簡單來說,就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人,也會做出一些非常不理智的事情,出現(xiàn)理性與智力分離的現(xiàn)象。
我舉個炒股的例子。
炒股賺錢的原理其實很簡單,低買高賣,在低價的時候買進,在高價的時候賣出。
這個道理,我相信所有炒股的人都知道。
可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呢?
當我們看到一只股要死不活的時候,我們多半是沒有買的想法,但一旦這只股票連續(xù)拉伸,很多人就開始心癢癢,立馬跟進去。結果第二天,主力拉高出貨,接著悶殺,一地雞毛,很多人這時候慌不擇路,紛紛割肉出局,低買高賣變成了高買低賣,給主力抬了轎子。
因此,單純擁有知識,不足以讓我們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,我們還必須有足夠強大的理性思考能力。
查理芒格說:我的劍只傳給能揮舞它的人。
知識就好比一把寶劍,思維是使用這把寶劍的人。
更進一步,我們可以概括下知識與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。
①知識是思維的養(yǎng)料。
沒有良好的思維能力,知識就會變得呆板而缺乏爆發(fā)力、創(chuàng)造力,喪失知識本應該有的價值。
②大量的知識儲備是進行思維推演的基礎。
沒有知識儲備的思維,容易變成空談,飄在空中,無法指導實踐。
結構化思維是什么?
我們回到結構化思維,到底什么是結構化思維呢?
先說答案,結構化思維的本質是分類。
結構化思維的精髓有兩點:
-
第一,確定分類標準;
-
第二,在這個分類標準下,確定具體的類別。
比如,馬路上的紅綠燈,本質就是結構化思維的結果。
設置紅綠燈的原因包括兩個:提高路口通行效率、保證交通安全。
從這個目的出發(fā),確定了路口三種行車/行人的標準:停、行、慢。
有了這個分類標準后,進而設置了紅燈、綠燈、黃燈,紅燈停止、綠燈同行、黃燈緩行。
接下來再從制度上對規(guī)則進行保證:闖紅燈要受罰、遇黃燈要減速、逢綠燈正常通行。
通過這種結構化思考,很好地達到了提高路口通行效率、保證交通安全的目的。
我再舉個我實際工作中的例子。
前段時間,公司核心業(yè)務驅動部門A部門,出現(xiàn)了大范圍的人員流失,公司安排我們專項解決,必須改變目前的局面。
經過分析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流失人員中80%都是試用期未滿3個月的員工,我們自然將注意力放在了這個群體。
經過進一步訪談、分析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試用期員工之所以留不住,主要是因為員工進入公司后,每天面對的都是工作任務、沒有人關心他們是否適應、內心感受。
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?
大家在會上七嘴八舌。
有的說,是不是要健全福利,有的說,是不是要加強關懷,有的說,很多負責人壓根不管新人……
此刻,我想請你暫停三秒,做一個思考:如果你是這個項目負責人,你的解決思路是什么?
有答案了嗎?
我分享下我的思考。
既然是對員工的關懷出問題了,那么我先根據(jù)關懷發(fā)出的群體,做個分類:
-
第一類,來自上級;
-
第二類:來自導師;
-
第三類,來自部門負責人;
-
第四類,來自周邊同事;
-
第五類,來自公司(由HR代表)。
在以上每一類關懷中,我按照關懷等級進一步分類:
-
第一類:基礎類(Basci)
-
第二類:超預期類(Beyond the expected)
-
第三類:禁止類(Forbidden)
根據(jù)以上分類,我搭建了一個矩陣關懷框架:
這個框架基本上做到了“滴水不漏”,會上大家提出的建議,都可以“扔”到里面去。
這就是結構化思維的力量。
結構化思維的本質是分類,確定分類標準、在分類標準下確定具體的類別是結構化思維的精髓。
可能有人會說,不對啊,結構化思維不就是金字塔思維嗎?金字塔思維的十六字方針:結論先行、以上統(tǒng)下、歸類分組、邏輯遞進。
我認為結構化思維≠金字塔思維,結構化思維是比金字塔思維更底層的思維,是一種普適性更強的思維。
金字塔思維的十六字方針,說了4個方面的事情,本身就是結構化思維的應用,不是嗎?
如果一種事物可以用來解釋另一種事物,那么這種事物一定是更底層的、更有普適性的。
如何訓練結構化思維?
了解清楚了結構化思維的本質,如何訓練結構化思維其實很明確了。
我們需要訓練的,有三件事情:
-
第一,找到一個合適的分類標準;
-
第二,在這個分類標準下,進行分類;
-
第三,針對每個具體的類目,思考解決方案。
其中,第三個步驟,需要回歸到具體的問題場景,綜合運用其他的思維方法,在此不展開,我對前兩個步驟進行說明。
第一步,找到合適的分類標準。
比如,對人進行分類。
可以按性別,分為男人、女人;
也可以按年齡段,分為嬰幼兒、青年、壯年、中年、老年;
也可以按地域分,上海人、北京人、深圳人……。
分類標準是無窮無盡的,找到合適的分類標準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什么叫合適呢?
這個標準一旦確定,能夠很好清晰化你要解決的問題,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。
比如,如果我們要開發(fā)一款面向10-15歲孩子的素質教育類的產品,要去做一個潛在消費者分析,按照什么標準去分類更合適呢?
顯然,按地域、按家庭收入去分類,比按年齡、膚色、性別等分類更加有效。
需要注意的是,分類標準本身也是一個大的分類,要做到嚴謹、無分歧。
比如,將人按性別分類,從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瑕疵的,比如“變性人”怎么算?
要補上這個Bug,可以將這個分類標準進行完善,比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上的性別作為分類標準,就不會有分歧了。
先窮盡可能的分類標準,再根據(jù)問題本身選擇最合適的標準,這是結構化思維的第一步。
第二步,在這個分類標準下,進行分類。
找到了分類標準,接下里就是分類了。
這個步驟要注意的是,分類的結果要符合“MECE”原則,MECE判斷分類質量好壞基本原則。
MECE是英文“MutuallyExclusive,Collectively Exhaustive”的簡寫, 是麥肯錫著名咨詢師「巴巴拉?明托」在她的著作《金字塔原理》中提出的核心概念。
MECE的中文意思是 “相互獨立,完全窮盡”,簡單的理解就是不重復、不遺漏。
比如,我們從年齡的維度,將人類也可以分成18歲以上的成年人和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,你找不到這兩類外的人類,他們也能覆蓋整個人類群體結構,所以他們也是符合MECE的。
如果我們將人類分為男人和青年,就不符合MECE,因為有重復、也有遺漏。
這兩個步驟,構成了結構化思維的核心,原理步驟并不復雜,但唯有在平時工作或生活中刻意訓練,才能真正做到為我所用。
寫在最后
思維的訓練有其內在的規(guī)律、外在的方法,找到每一種思維背后的模式,并加以訓練、刻意練習,我們都可以成為思維的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