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知提升是為了給行動找本“說明書”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2-22 16:19:33
(以下文章來源于思維星球Star ,作者君陌 堅持輸出)
當前,我們提升認知的途徑多數(shù)是來源于間接知識。
閱讀一本書、參加一場活動、進行一次咨詢,這些都不是我們自己通過親身實踐而來的。
本質(zhì)都是學習別人經(jīng)驗和總結(jié),所接觸的概念是別人實踐之后通過分類、歸納形成的理性認知。對于我們而言,并沒有經(jīng)過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真實實踐。
要判斷我們所學習知識的真實作用,必須經(jīng)過思考、選擇、行動。

怎么來的是知識提出者的實踐經(jīng)歷,而解決的具體問題就是這個知識的使用場景。
之所以要思考這兩點是因為不同的人所處的環(huán)境不同,限制條件也就不一樣。得到的反饋結(jié)果就會有差異。
彼時彼刻,不一定適合此時此刻,”彼之珍寶,吾之草芥“。

選擇和決策是一對親兄弟,決策是選擇的結(jié)果。
面對一個新的突破性認知,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“驚喜”“恍然大悟”,感嘆原來是這個樣子,為啥自己早不知道。
可是又會發(fā)現(xiàn)這事沒法直接拿來就用。所以,就把他放到收藏夾,想著以后總會用到,最后成了”收藏癖“。
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沒有及時做出選擇,并下決定可以立刻用在什么地方。

這里說的行動是立即執(zhí)行,零秒執(zhí)行,不猶豫不拖延。
行動是一切結(jié)果的根源,是獲取反饋的手段,沒有反饋就沒有認知提升。
不要認為學了新知識,就等于掌握了新方法,真實的收獲是解決了你的問題,讓你變的更好。
行動是一種是執(zhí)行力的結(jié)果,是一種狀態(tài)。而實踐是一種哲學概念,是你所有動作的統(tǒng)稱。
比如:一個人一切的行為,包括: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躺平,都屬于實踐。
再比如:“黑貓、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”說的就是通過行動取得結(jié)果。而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就是一句哲學話語,這里的”實踐“是引用教員《實踐論》的概念。
現(xiàn)實中,我們通常把真實的行為當作實踐,只取積極的行動。在家睡覺,沒人認為是實踐。
通過思考、選擇和行動,就可以驗證新的知識對自己是否真實有效。當積極的效果得以呈現(xiàn),就可以認定自己在這一方面的認知得到了提升。這是認識、實踐、再認識的過程,是實踐的初級過程。
《實踐論》說“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(guī)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”
也就是說”能動地改造世界“是“再實踐、再認識”這一高級過程的最終目的。
對我們來說,只需要通過認知的提升來改造自己的世界就夠了。
學習情緒管理,通過一次一次的控制情緒,最后成為一個情緒穩(wěn)定的人。
學習熵增定律,就知道要想有所突破,即需要輸入新的能量(學習新知識、應用新技能),又不能讓自己處在一個封閉的環(huán)境中(打破舒適圈,跨領(lǐng)域協(xié)作,探尋自我邊界)
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應用,來逐漸的驗證和校準這份認知,之后再投入到下一次的實踐中去。
讓每一次獲取的新認知都能指導自己的行動,實現(xiàn)真正的認知提升。